中国当代艺术快速发展的近二十年来,产生了许多的现象,最令人批评的就是艺术商品化,艺术品的价值由市场的供需来决定,这是艺术发展的一种趋势,在西方的艺术发展道路上早已可以清楚地看到,但是,我观察到事实上,在中国有另一种趋势发生,是一种好的现象,更具体的来说,就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快速持续发展,使得一些早年“下海”的艺术家归队。这些艺术家因为经济因素的考量,而不得不去从事其他工作,近年来,这些艺术家又陆续的浮出书面,他们的作品也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庞邦本就是其中我推荐的一种艺术家,他是著名的美术编辑,曾担任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副编审,编辑过众多的美术书籍;他是全国著名连环画画家,创作如“伊里亚特”,“欧也妮.葛朗台”、“复活”、“简.爱”、“耶稣传”等家喻户晓的作品。他曾如此说道他的连环画书和油画两者直接的关联性:“我的油画和我以往的连环画、插图作品保持一定的延续性,这种延续性使我在油画创作中更深入的刻画人物成为可能”。近年来,庞邦本更是活跃于动漫画界,还曾经是2008年北京奥运吉祥物的评委之一。庞和其他归队的艺术家最大的不同就是他的艺术风格及创作动机。
从庞邦本的油画作品来看,他似乎是近十年才开始创作油画的,更正确的来说,它是近十年才有大量的时间专心创作油画的,而他和油画的渊源可以说是根源于他的童年时期,来自于他祖母的影响。他出生于1935年上海一个富裕的家庭,祖籍是江苏无锡,自幼随祖母学画,是当时从日本留学回中国的知名画家,他从祖母那学习素描、油画,得到了对后来油画创作的启蒙教育。在1951年参军时开始绘画生涯,这个时期的作品现在已流失,无法看到。到了文革期间,庞邦本在华北太行山创作了几幅小品。他曾在他的画册中生动地描述了此时期的创作状况及动机:后面的四幅风景写生,作于文革期间。当时我有两重“身份”:一是摘帽右派;一是在某家原是劳改企业的汽车厂监督劳动。工厂地处华北太行的深山沟里,人在其中,心境自然十分暗淡。幸而,还有一角自己的天地,可以沉迷在无形的绘画中,身边的种种都可以幻化成线条色彩......供我揣摸。于是,只要有可能就动笔画上一幅半幅。于是有了这些写生小品。利用农村老乡家织的土布作画,布纹粗糙,感觉甚好。记得《太行山村》曾画了三次,每次夜半进山,走半宿山路,蹲在村边坡上等着朝阳掠过小村的瞬间,只有在那个时刻,只有那一瞬间,才能捕捉到辉煌的色彩对比。就这样一次次的禁不住一挥而就。夏初雨后,山沟沟里积水,映照疏林,便有了《杨树》。到金秋时节,遍山漫坡的柿树结实累累,更是极佳的写生对象,遂留下这幅《柿子熟了》。待到文革后期人可以走动走动了,又有了《虎丘桥下》。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他深受西方印象画派的影响,例如“太行山村”,1973,画家着重于表现光影的变化,特别是在建筑物及前景右侧树林的轮廓上,他并没有用写实的方式,相反地,用轻快及短小的笔触推出。尤其的背景的群山是由一些色块构成,特备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印象派技法及风格和当时强调的社会写实手法完全不同,他强调美感及抽象,另一种则背道而驰,强调政治性及写实。另一点则是从这些写生小品中,我们可以深刻的体会到艺术家不顾“危险”而持续他自幼而来热爱的艺术创作。他真是的追求艺术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而这种真诚也一直保持在艺术家的心中,成为他创作的动力。
他重要且拿手的油画作品包括肖像画,他的“昌圣法师肖像”1997就是一例。它是美国肖像画协会会员,肖像作品常在国内美展及国外重要的艺术展览中出现,“昌圣法师肖像”是他专门为昌圣法师绘制的。他把主题——昌圣法师放置在前景,比例正确,构图简单、严谨,法师的脸部表情生动,充满大智慧,背景配上一尊巨大的观音菩萨,强调主题的宗教性,他也经常帮著名人士绘制肖像画,如“H夫人肖像”他的肖像画常常就是根据一张照片,就可以描写出画中人物的神韵和细微的表情,这应是归功于他在连环画上的训练和对油画技巧的深刻掌握。当然,画家除了擅长描写著名人物外,平凡百姓也是他拿手的对象,正如他所说的:在中国,以写实手法表现的油画,其传统不仅有时代因素,还在于它和传统的审美趣味相一致。因为我关注生活。于是在我的笔下是平凡的老百姓。我在追求严谨沉稳的东方形式构架的同时,兼容了西方近代的绘画传统——从新古典主义到印象派。我追求作品的内涵和一种人道主义的感染力。
为了深入的观察它的主体,他的足迹踏遍了青藏高原,家乡江南水乡,新疆盆地等,在作画之前,会先画素描,以求能更捕捉到对象物的神韵。这种似乎“过时”的创作方法,在我看来,是表现艺术家认真和追求完美的作法。这种创作态度直接反应在他的作品上,如“扎西得勒”这幅经典的作品是画家在1997年到西藏采风时创作的。他将在路途上看到的一位双眼失明的老藏民对人生的终极追求深刻的表现出来。他把藏民放置就在前景,双手成祈祷状,手形像是后景圣山的形状,以暗示老藏民对宗教的追求。更有意思的是,老藏民转头过去似有似无的望着圣山,艺术家以巧妙的方式点出了圣山的遥不可及,以此表达人生的无常。从写实功力和强调肖像的神韵来看,庞邦本的肖像画似乎是著名肖像画家艾轩的作品,我认为应该如此评论庞邦本的作品。他追求中国写实派大家的手法和技巧,例如艾轩,同时他更强调画面的暗示性和丰富性。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他在肖像画中也会引用印象派的手法,以制造出写实与印象的对比,加深画中讯息的传递及人物的特质。这点是他独创的,也是他和写实派大师们的不同之处。所以仔细观察他的肖像作品,往往不会只停留在画面上的笔触和主题上,而往往会深入到主题所传递的特定讯息上面,也就是说他的画可以感动观者。
在庞邦本的眼中,是没有“完成”的作品,在他工作室的作品他都会不断地修改,以期达到绝对的完美。正如他常说的,每幅画都像是我的孩子,我都会用心的呵护他们,艺术家的这个比喻与现今那些重视观念的艺术家们相比,显得格格不入。当然,艺术家们都有不同的创作动机和方式,我们不能用任何一种绝对的角度去判断任何一个艺术家,但是我认为庞邦本的作品也反应了他特有的风格,在众多的前卫派和学院派画家作品中,他的作品显得独特且重要。 |